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保羅·薩羅佩克:一個美國人,在東北散步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保羅·薩羅佩克是個一直穿越邊境線的人。6歲那年,他就跟隨父親從美國搬到墨西哥,此後他一直生活在邊境:地理上的,和心理上的。他曾經是個記者,兩次獲得普利策新聞獎,但後來,這些變得都不再重要,2013年開始,他從埃塞俄比亞出發,一路穿過非洲中亞和南亞,並在2021年底到達中國。他在中國走了兩年多,接下來,他還要一路走去美洲。他已經走了超過十萬公裡。

2023年11月中旬,我從北京去往遼寧,在剛剛下過雪的省道上,和保羅一起每天行進20公裡。10年的徒步看似宏大,但進入每個日子,就像保羅所說,沒什麼大新聞。一直都沒什麼大新聞,就只是走,放松,和途中遇到的一些人微笑、搭話、建立關聯。


11月15日-19日北京-本溪縣,陰

得知真要出發去和保羅徒步時,我焦慮地啃掉了右手拇指上最後一塊好皮。

這可不是一場普通的徒步,甚至說是野外拉練也不為過:在11月的深秋去到東北,然後平均每天在戶外步行30公裡。

時間倒回到5個月前,采訪原本應該發生在北京,故事主人公名叫保羅·薩羅佩克(Paul Salopek),一個63歲的美國人,2013年從非洲埃塞俄比亞一路走來,在2021年年底到了中國。此後的兩年時間裡,他按照地理學家胡煥庸畫出的璦琿-騰沖人口分界線,從雲南出發,在2023年6月抵達了北京

保羅的故事在《國家地理》上連載。這是他名叫「重走伊甸園」計劃的一部分,他想要以此致敬百萬年前走出非洲的第一批人類。至於徒步最後的終點,是南美洲一個叫火地島的地方,那裡是人類足跡的盡頭,他要翻山過海,完成文明的閉環。

「這是一場慢新聞的實驗,」保羅在專欄的開篇裡說,村民、游民,還有小商販,一路上的小人物是他記錄的對象。在這個高速運轉的時代,他的步速是每小時5公裡,「如果我們放慢腳步,細心觀察,也許就能重新發現我們的世界。」


他曾經在夜晚跳下非洲如銀如雪的沙漠小山,也曾在白天走過中亞的瓦罕走廊,衣服和皮膚都凍在了一起。他呈現出一種在中國社會難得看到的活法,異域和探險讓他的人生像是循規蹈矩和普通的反義詞。

按照我最初的設想,這個采訪應該會在午後開始,我和保羅邊漫步北京邊聊,還可以和時下流行的city walk結合,以另一種視角重新看待我們在此地的生活。

不過,當我得知保羅也不急於離開北京時,采訪就變得「靈活」起來。他原本計劃在北京呆一個月,但兩個月過去了,他還沒離開。實際上,按照保羅的原定計劃,他早該在2020年就完成整個「重走伊甸園」之旅,但他一路走走停停,加上沿途各種狀況和意外,這場旅行至今持續超過10年,還在繼續。可見計劃趕不上變化,延宕才是旅行者永恒的主題。


到了11月,我再次聯絡保羅,得知了他已經離開北京,出了山海關,正向著遼東半島腹地前進。「你最近走到了哪裡?」我問。

半天後,保羅回復我了一串英文,裡面夾雜著幾個拼音鄉鎮名,但我一個都沒聽說過。他很快又發來一張截圖,「我們下周大概會到這裡。」

本溪。但不是我知道的本溪市,是本溪市下轄本溪滿族自治縣。保羅又發來一段視頻——前些日子沈陽下了大雪,他頂著一頭雪走在渾河邊。

仿佛是野外求生,這可不是什麼常規的「city walk」。我把視頻分享在工作群裡,還有編輯注意到了他畫面裡背的小包,「這肯定放不下10年的東西。你去問問,萬一有後備車呢?」

很快,保羅又來了回復,他很嚴肅:「沒有後備車。並且,我們現在每天都要走30公裡。」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34...9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458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.0111 秒